抗敵學

 「浪花淘盡英雄」的三國時代,超過三百個歷史人物,除了留下無數風流事蹟供後人緬懷外,他們如何料敵機先、大展身手的智慧,在兩千年後的今天,仍值得現代人借鏡。

 /楊少強

深諳敵人學的陸遜:養敵自重更勝趕盡殺絕

劉備和關羽一世英雄,不過,卻慘敗在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,最後憂憤而死,這匹一鳴驚人以小勝大的黑馬,就是東吳的陸遜。

陸遜可以說是「名人殺手」:關羽當時威震中原,連曹操都被關羽的北伐大軍嚇得想遷都,但最後關羽卻是中了陸遜的計,而兵敗身死;在戰陣上打滾數十年的劉備,一開始東征孫權如秋風掃落葉,無往不利,但碰到陸遜後,卻丟盔卸甲,最後落荒而逃。

 陸遜之所以能夠屢屢擊敗這些當時縱橫天下的梟雄,除了過人的智慧外,他忍辱負重以柔克剛的工夫也是重要原因。

 在呂蒙還是東吳大都督時,一心想奪回被關羽盤據的荊州,但卻苦無良策,當時還未有威名的陸遜親自去見呂蒙,獻上了讓關羽「驕兵必敗」之計。後來呂蒙病重辭職,就是依陸遜的方法,推薦年幼無名的陸遜接手東吳和荊州邊境的相關防務,以鬆弛關羽心防。

 陸遜接手後,先寫信給關羽,自稱才能不足,希望關羽手下留情,雙方當好鄰居等等,讓關羽以為自己是個軟腳蝦。關羽認為陸遜不足為患,因而專心北伐曹操,把原本防衛東吳的兵,都抽調到北方戰場。

 陸遜探知消息,立刻寫信通知孫權和呂蒙,於是孫權派呂蒙和陸遜為前鋒,乘機策反關羽的大後方,並派兵一舉攻克荊州。關羽這時正和曹操打得如火如荼,聽到後方有變,雖然率軍回救,但終因兩面受敵,最後還是兵敗身死,這招計殺關羽可說是陸遜初試啼聲之作。

 關羽死訊傳至蜀漢,劉備認為是被東吳害死的,因此在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進攻東吳。開戰後蜀漢大軍節節勝利,而當時東吳著名智將周瑜、魯肅、呂蒙等早已病亡,正是內外危急之時,孫權任命陸遜當大都督率兵抵抗。

 當時東吳各部將對陸遜避免和蜀漢決戰、只會堅守的策略不服,因此不聽陸遜的調度,質問他為何畏戰,陸遜回答:「劉備節節勝利,銳氣正盛,我方出戰只是空損兵折將,只有讓對方求戰不得,消磨對方銳氣,然後再用計消滅。」但是眾將認為這都是推託之辭,陸遜召集諸將厲聲說:「主上認為我能忍辱負重,才把這工作交給我,以後誰不聽令,軍法從事!」

 陸遜忍辱負重的避戰策略確實有效,蜀漢大軍遠道而來,拖了六個月還無法和東吳主力決戰,而劉備想故意示弱誘出東吳大軍以速戰速決,也被陸遜識破。蜀漢求戰不得,戰士開始有了倦怠感。

 陸遜見時機成熟,命將士人手一隻火把,衝進蜀軍陣營放火,蜀漢沒料到東吳竟然主動出擊,又被火攻個手忙腳亂,潰不成軍,屍首塞滿江面,劉備勉強突圍才逃入白帝城,事後慨嘆:「我竟然被陸遜所辱,難道是天意?」

 當時劉備的水陸軍物資全都喪盡,東吳諸將紛紛建議趁勝追擊,一舉活捉劉備,陸遜卻認為,要留劉備一條活路。因為當時北方曹丕正大集軍馬,如果在進攻劉備時,曹丕突然入侵,變成兩面受敵,不如留著劉備,以牽制曹丕,分擔東吳的壓力。

蜀漢當時因伐吳慘敗而元氣大傷,但卻因陸遜之計而得以保全,事後證明陸遜留下蜀漢是正確選擇:因為在劉備死後,諸葛亮、姜維等主導蜀漢的外交政策,都是「東和孫權,北伐曹魏」,蜀漢之後不斷北伐中原,形成曹魏十多年來心腹大患。曹魏也為了應付諸葛亮不斷入侵,把各精銳將領都抽調到西線去防備蜀軍,東吳的壓力因此大減,這都多虧陸遜這段「保全蜀漢」的建議所致。

 陸遜因為打敗了劉備而聲名大譟,劉備經此慘敗沒多久就去世,後來陸遜更被孫權拔擢為丞相。清朝文學家毛綸、毛宗崗父子認為陸遜受命於危難之際,最後讓國家轉危為安,比周瑜當時國家正處顛峰、順勢打敗曹操的難度更高,因此陸遜的評價應在周瑜之上。

 《三國志》作者陳壽也對陸遜的謀略拍案驚奇。陸遜這個曾經備受輕視的書生,靠著過人的智慧與忍辱負重的工夫,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。

 現代啟示錄:

 對敵人是否一定得趕盡殺絕?未必,有時利用它去牽制另一個更強大的敵人,自己再從中取利,反而是更好的選擇。

清末袁世凱不認真打垮革命黨,史家唐德剛認為這是袁要留著它和清廷作對,從中獲取自己的政治資本。這和陸遜不消滅劉備,留著他來牽制曹魏,東吳再來漁翁得利亦類似。有時「留下敵人」要比「消滅敵人」的好處更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